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一百一十六六章 翻议、腕断(六)(1/2)

作者:古桥头
叶永甲心里紧张,尚且思考不出措辞,就听崔乙大声喊道:

“请陛下即刻罢去叶永甲之职!”

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震住了,个个相视无言;皇帝也怔了半晌,方才又道:“此事需朕详议,崔卿何故焦急?”

崔乙叩头道:“臣诚知叶兵部辜负皇恩、罪孽深重,若不罢免,恐怕不能取信于天下。臣是他的姻亲,理应一同罢免,以昭王法。”

“臣也是这样想的。”叶永甲赶忙附和。

皇帝却在此时犯了犹豫,毕竟还有一件值得他挂怀的事:那就是蓝渊一案。朝堂上下,只有叶党和太子不甚对付,故能不遗余力地查办此案;而一旦他们落了职,太子一党势必得志,不仅会导致朝局失衡,那两个‘逆贼’也极有可能重见天日。

眼前的事虽也使他怒火中烧、无穷猜忌,但见着叶永甲低声卑辞,料其必有妥协之心,因此说道:“朕并非偏狭之主,你若知错能改,绝不加罪。不知你可有整治的方案?就当你将功赎过了。”

“是,”叶永甲叹出口气,这才知道崔乙那‘以退为进’的意思,旋即顺水推舟,“臣这就下令,把番商逐出境外,将他们北塘的军厂拆除,至于其余军厂,依番匠多少为准,斟酌裁撤。”

“这才像话嘛,”皇帝说着,朝身边的太监使了使眼色,后者慢慢走出殿外,“制造火器毕竟事小,少作几支铳、几门炮也无伤痛痒;防备外夷之事甚重,万一他们图谋不轨,里应外合,社稷岂不沦丧?”

众人都赞皇帝议论至明,湘人心里虽一百个不乐意,也只得忍气吞声,眼睁睁地望着叶永甲被放出殿外。

“廷龙,差一点哪……”叶永甲刚从虎口脱身,就见史修慎迎面走来,他这样感叹着,眼里发着几许泪光。

永甲初时还不明白,可看了看四周来来往往的官兵,方才恍然大悟,脊背发凉。他倍感无奈,苦笑着答:“没什么大不了。身不由己,你我皆然。”

为了博取皇帝重新的信任,叶党开始紧锣密鼓地执行逐退番商的命令。因期限极严,叶永甲根本来不及细订章程,只派了几个人去办差,草草嘱咐一番,便算罢了。兵部的人到了北塘,不由分说,即责令络腮胡等人驾船回国。

络腮胡却没有他么想象的听话,说自己在此处存放货物甚多,厂内的机器又是他的,需先搬运上船。办差的人怕启衅端,只好悉数折价,赔了他近万两银子,好说歹说请了出海;但留下来那些机器又不会用,最终拆毁了事。

至于其他地方的军厂,叶永甲本打算逐出番匠,此外原封不动,但曾粱放心不下,先后上疏,认为:“番人多能蛊惑人心,遍结党援。必有奸民受其财物,为其做事者,亦当一并严查”,获得了皇帝的首肯,着吏部负责此事。

然而属官们只为邀功求赏,一到厂内,便不分青红皂白,随意指工匠役夫为奸民,大肆拷打,牵连愈众,导致匠人四处逃散,无人敢来做工,不仅厂务停摆,各州各县也受尽侵害,扰乱不已。

“你这是良心大发,肯收手了?”

叶永甲疲惫地坐在案几前,微微抬起眼皮,看着来递文书的曾粱。

曾粱的双眼死死盯着文书:“我不想听你的冷嘲热讽。这是我的分内之事。”

“这是什么名单?”叶永甲问。

“抓获的奸民名姓都写在上面了。”

“行。你慢走,不送了。”

叶永甲掀开文书,看见最后的那一行数字,不禁摇头冷笑,带着它进了二堂,见崔乙和蔡贤卿在此处商谈,便把文书一甩:“这曾粱抓了多少百姓,你们可知道?”

崔、蔡一愣:“多少?几百?”

叶永甲徐徐答道:“我给你们读啊:共捉住奸民八千名!”

蔡贤卿与崔乙面面厮觑:“这小子,真难为他了,还特地凑个整数。”

崔乙亦道:“各地军厂的匠人,满打满算也就一万五千多名,竟有八千人与番商勾结,岂不笑话!”

“那我等可得好好尊称他一声‘平夷尚书’了。”蔡贤卿讥嘲道。

叶永甲叹道:“此事关系着多少户人家的破亡,实不该如此打趣。更何况,我们也要干一件不得人心的事,这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么。”

“您说的……是我之前的提议?”崔乙小心翼翼地问。

“是啊,”叶永甲皱着眉头,“最近张成怀又来了上书,执意要求罢我的职,看来已经是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了。”

&am;lt;b/&am;gt;  “您刚刚死里逃生,皇上的气才消,骤然杀一大将,能成?”蔡贤卿保持着一贯的稳重。

崔乙解释道:“皇上还倚仗着我们去办蓝渊的案子,若不能重建威望,何以担负重任?”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(←快捷键) <<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>> (快捷键→)